建筑,艺术,城市和地区研究,艺术史,音乐
建筑,艺术,城市和地区研究,艺术史,音乐
ED:11月1日 RD:1月2日
需要在网上提交简历、个人陈述、推荐信、成绩单、SAT或ACT成绩、语言成绩和作品集,会有面试。
建筑、艺术与规划学院要求提供,通过Slideroom提交:https://aap.cornell.edu/admissions/undergraduate-admissions
建筑,艺术,城市和地区研究,艺术史,音乐,表演与媒体艺术
1月3日-1月10日
需要在网上提交简历、目的陈述、推荐信、成绩单、GRE成绩(如需要)、语言成绩和作品集,会有面试。
需要提供作品集,通过slideroom提交:https://aap.cornell.edu/admissions/graduate-admissions
1.以报考建筑/艺术/设计类的学校来说,硬件条件(GPA、GRE、TOEFL)达标固然重要,但一般学院对此要求比较低,倒是学校的研究生院要求比较高。如果同学们样样出色,只差语言,学院一般会再给机会重考GRE和托福。
2.CV、PS和作品集是决定性关键,在这方面同学们需要多做指导,提早策划。可以用个暑假之类的把CV的内容突击冲上去。PS切忌泛泛之谈,多数中国人都缺乏以英文写出touching, sincere and impressive故事的能力。PS要充分表现出个人精神,让他们读完PS后就好像已经成为最疼你的那位叔叔朋友,非常想给机会你这个年青有为,有思考的小朋友一个成就自我的机会。说服他们如果今年只收一个中国人,那你就是最会无限发挥这个机会的那个人。
3.外国老师会认真读推荐信,写推荐信的老师本身水平重要,老师是否对学生有深入了解和描述也很重要。
4.没有引荐的套磁,基本上美国顶级大学教授不会回复。
5.如何争取奖学金(Scholarship),奖项(Awards),跳级(Advance Placement),助教职位(Teaching assistant positions)统统都有技巧。最基本要做的就是当拿到offer后便开始打电话给对方科系的graduate school coordinator和graduate school office,告诉他们你很穷,但很努力,希望他们帮你尽量解决财政方面的负担,无论是给奖金好还是推荐你做助教好,graduate school coordinator的权力很大。而且每年总有很多人放弃offer读别的学校,在这样的乱世总能拦到一点本来属于别人的补助。但注意别还没进门就把graduate school coordinator烦疯了,得罪了他日后也不会有什么好处。
胡适
现代最有争议的学者之一。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曾担任中华民国驻美大使、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著有《中国古代哲学史》《白话文学史》《胡适文存》《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等书。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茅以升
土木工程学家、桥梁专家、工程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1917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硕士学位,1919年获美国卡耐基理工学院博士学位。茅以升主持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工作30余年,为铁道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积极倡导土力学学科在工程中应用的开拓者。茅以升曾主持修建了中国人自己设计并建造的第一座现代化大型桥梁——钱塘江大桥,成为中国铁路桥梁史上的一块里程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参与设计了武汉长江大桥;晚年,他编写了《中国桥梁史》、《中国的古桥和新桥》等。
杨杏佛
经济管理学家、辛亥革命社会活动家、中国人权运动先驱、中国管理科学先驱。杨杏佛,1910年加入同盟会。1911年与茅以升一道考入唐山路矿学堂(现西南交通大学)。武昌起义爆发,赴武昌参加保卫战。1912年1月,孙中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他到南京任总统秘书处收发组组长。孙中山辞职后,他赴美国入康奈尔大学学习。毕业后,又转入哈佛大学学习。留学期间发起创办《科学》杂志。
雷姆•库哈斯
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荷兰建筑师。早年曾做过记者和电影剧本撰稿人,1968至1972年间,库哈斯在伦敦的建筑协会学院(AA School of Architecture)学习建筑,之后又前往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1975年,库哈斯与艾利娅•曾格荷里斯、扎哈•哈迪德一道,在伦敦创立了大都会建筑事务所(OMA),后来OMA的总部迁往鹿特丹。目前,库哈斯是OMA的首席设计师,也是哈佛大学设计研究所的建筑与城市规划学教授。库哈斯于2000年获得第二十二届普利兹克奖。中央电视台的新大楼便是由他所设计。
彼得•艾森曼
彼得•艾森曼(Peter Eisenman),出生于新泽西州,美国建筑师,因其碎片式建筑语汇而同各式其他建筑师一起被打上了解构主义的标签。虽然他拒绝被标签化,但仍为了保留他在学术界中的注视而惹起争议。他在建筑学的理论追求解放及自律性,他的工作从某种意义上说坚持一个企图-解放形式-一种很难了解的奋斗。他与欧洲知识分子像他的英国辅导者Colin Rowe和意大利史学家Manfredo Tafuri有着牢固的文化关系。哲学家德里达的工作对艾森曼的建筑有很关键的影响。
于贝尔•雷弗
加拿大天体物理学家,科普推广者。1953年从蒙特利尔大学科学系本科毕业,1955年从麦基尔大学获得硕士学位,1960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原子核物理。1960 年到 1964 年他在蒙特利尔大学教授物理,他还是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顾问。1965年之后他常住法国,在法国科学院从事研究工作。1971年他同两个学生合作发表了有关星系原子结构的论文。4年后他的著名论文《B2FH》被认为填补了宇宙形成大爆炸理论的空白。于贝尔•雷弗是1991年度加拿大Order of Canada奖获得者。
微信扫码咨询